top of page

E7 認識天主教 Understanding Catholic

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宗派之一,正式名稱為公教或公教會,又稱為天主教會或羅馬天主教會

天主教它的名稱起源自拉丁語的「Catholicus」,意思是「普遍的」,翻譯作中文「公」是取

自「天下為公」的「公」;「公教會」一詞的最早出現在《使徒信經》  中所說的「聖而公教會」,它的涵義是因為公元381年,召開的尼西亞大公會議產生的尼西亞信經,得到進一步完善的確立:「我信唯一、至聖、至公,從使徒傳下來的教會」。

中文通用「天主教」一詞,是利瑪竇等耶穌會宣教士於明朝中期來到中國後,為使教義容易被中國人

了解而採用。同時,為適合中國人「敬天」的傳統,並且多數用來指天主教會,即由羅馬教宗領導的教會。

歷史簡介

根據新約聖經,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道成肉身,藉聖靈感孕並童貞女馬利亞(耶穌基督地上的

母親)降生開始。因此基督宗教產生於公元一世紀,最初是自猶太教中慢慢分出來。隨著耶路撒冷被佔領和遭受逼迫,教會的中心逐漸轉向帝國的首都羅馬。

從公元一至四世紀羅馬皇帝不斷對基督徒進行大逼迫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在313年歸向基督,頒佈

米蘭詔書,將基督宗教作為合法的信仰。後經歷多次宗教爭辯,平定異端,穩固內部宗教信仰。君士坦丁大帝於330年,將羅馬帝國的首都遷往君士坦丁堡,引發日後羅馬(西)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東)教會的領袖地位的爭執。

君士坦丁之後361年,羅馬皇帝猶利安重新恢復異教信仰,一再對基督徒進行壓迫,直至380年狄

奧多西一世公佈基督宗教為國教,因此,有許多異教徒加入教會,成為掛名的基督徒,漸漸也將異端信仰滲入教會中。

第5世紀末期不合聖經的教義及活動已在教會生根,例如:為死人禱告;相信煉獄;四十天大齋期

敬拜殉道者,特別是敬拜馬利亞,燒香燭向聖徒致敬;迷信聖徒遺物有奇異能力;在教會中設圖像、聖人像、祭壇;聖職人員穿著華麗法衣;崇拜儀式日趨繁複華麗;講解聖經越來越少;聖地朝拜;修道主義;世俗化等。

公元410年羅馬城被日耳曼人攻陷476年最後一位西羅馬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被廢,西羅馬帝國算

是滅亡。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的力量還是很可觀。

中世紀前期 - 包括從6至10世紀。

這段時間,特別是到9世紀初的歐洲被稱為黑暗時代。滅掉西羅馬帝國的外族,以日耳曼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的王國。這些外族在攻陷西羅馬的過程中,對基督徒非常尊重和有禮,他們自己在6至7世紀期間也漸漸歸信基督教。這些民族文化很低,甚至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教士和修士讀書識字,成了黑暗時代中間文化的曙光。

公元751年法蘭克王國進入卡洛林王朝,勢力擴大,查理曼大帝時代尤其強盛。公元800年,羅馬教宗里奧三世為查理曼大帝加冕,顯示並進一步擴大了羅馬教會的政治影響力。歐洲開始走出黑暗時代。羅馬教會開始興起修道院,修道院在文化、農業、商業、慈善事業上面都起了重要作用。羅馬教會在眾教會中的領導地位越來越突出,與君士坦丁(東羅馬)教會的予盾也加深。東羅馬教會的宗教活動在中東發展不大,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迅速擴張,東羅馬教會遭亞拉伯民族入滲後,面臨重大危機。

中世紀中期 - 是11至13世紀 – 1054年東西教會正式分裂。

1054年,教會分裂為公教(在中國稱為天主教)和正教(在中國稱為東正教)。天主教以羅馬教廷為中心,領導權主要在教宗和大公會議。東正教以君士坦丁為中心,教會最高權力屬於東羅馬帝國的皇帝。

(1096–1291年),天主教以維護基督宗教為口號,奪回被穆斯林佔領的聖城耶路撒冷,展開了

8次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

(1198 – 1216年)是天主教教會權勢的顛峯時期。

此時,教會實在需要改革,因為教會擁有大批財富,擔任教會聖職是謀生最容易、最舒適的途徑;主教的薪金很高,於是有許多非常世俗的人當了主教。因此,當時的聖職人員大部份的屬靈情況令人嘆息!經院哲學成為神學的主流,教堂採用哥特式建築,顯示了技術的發展,教會漸漸腐敗。

但在這段黑暗時代中,也有不少真誠的基督徒和新團體興起,例如:方濟會、道明會、迦馬道理會、西篤會等。

中世紀未期 -(1200 – 1517年)教會內部的困擾

摩擦與掙扎的最高峰是教皇和皇帝之間的權力鬥爭。這期間,也興起不少勇士,敢於公開批評羅馬天主教的教義和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兩位是威克里和胡司。最後,胡司是以「殉道者之死」結束他一生。

中世紀天主教非常強調罪,以及罪所帶來在地獄和煉獄中的刑罪。當時和今日的天主教均認為煉獄是在人死後,上天堂以前,靈魂被火煉淨的地方。中世紀晚期贖罪劵的發行更日益盛行,成為日後宗教改革的導火線。

宗教改革 - 1517年,10月31日

馬丁.路德將他對贖罪劵的看法寫下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威登堡教堂的門前,引發了宗教

改革運動,迅速的席捲了整個德國,瑞士的教會有慈運理、法惹勒把改革運動帶到日內瓦,諾克斯成為蘇格蘭偉大的改革者。

加爾文的歸正運動更進一步的,加深了宗教改革的影響。到了16世紀中期,主要宗派都與天主教

抗衡,同時,天主教的教權與王權的權利爭奪,宗教的改革更加受到許多國家和民族的支持和保護。

從15世紀開始,西方民族在思想上起了極大的變化,近代的民族國家不斷地形成,從各方面爭取

獨立自由,教宗的權力在天主 教會內雖仍然很大,但是在歐洲大陸的宗教和政治逐漸分離;而另一方面,隨著新大陸的發現,傳教的工作獲得新的發展,天主教向亞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展開了傳教的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現代科技的發現,人類的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在思想和生活上

都起了極大的改變,造成了對天主教的沖擊,東方、西方及後起的第三世界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發生重大變化。

天主教的經典為聖經,又稱為新舊約全書。信奉天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真神。天主教採用

制,神職人員奉行獨身,天主教教會法典是教會的基本律法,用於規範宗教生活的各方面。  

更多 ......

bottom of page